端午節,最初是古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端午節便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當然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端午吃不同的美食,仔細盤點起來可謂是五花八門。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除了粽子以外其他經典端午美食,看你吃過幾個!
端午節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盛的時節,再加上正值酷夏,氣溫也是非常高,因此人們的情緒很容易煩躁和憂慮。而綠豆糕屬于非常消暑的傳統小食,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大大緩解因為陽氣過剩帶來的負面影響,化解憂郁情緒。同時,“糕”與高同音,與端午節的經典——粽子聯系在一起又有“高中”的寓意,對于古代趕考的學子來說又是一個美好的祝愿,至此端午節吃綠豆糕便被代代流傳了下來。
綠豆糕的口感細膩,食用時會感覺到細小的豆沙在唇齒流淌,口感特別。
現在南北特食品實體店已經有綠豆糕,可以趁著端午節前后稍有些涼意將綠豆糕囤上那么一囤,只等酷熱再次來臨之際品嘗。
在南方部分地區,有著端午吃“五黃”的習俗,五黃分別是:“黃瓜、黃鱔、黃魚、咸鴨蛋黃、雄黃酒?!?/span>根據地方的不同,還會把黃梅和黃泥螺歸在五黃中,取代其中一些東西。而五黃中的咸鴨蛋黃,在端午節食用有著祝愿一方平安的寓意。
其中得咸蛋黃要是吃起來流油起沙那便是口感最佳,又咸又香光是想想就流口水,但是這種咸鴨蛋卻是非常難得的。
到了夏天也是各種蟄伏動物頻繁出沒的日子,因此端午節在古代也是“防疫節”,防蚊蟲毒蛇傷人害病也是古人對端午的美好期盼。
而五毒餅是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端午美食,說是五毒,可并不是里面有各種毒物。它其實就是玫瑰餅,但是制作的手藝人會在上面印上蝎子、蛤蟆、蜈蚣、蜘蛛、蛇等毒物的形象。吃下五毒餅就是吃下災病邪物,以祝愿消病除災、強身健體。
打糕,說是吉林延邊地區的端午美食,其實更是延邊朝鮮族人的民族美食。打糕是講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一個獨木鑿成的大木槽中,用長柄木棰長時間敲打制成,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糯軟粘柔,糕點韌而筋道。
煎堆又稱作炸麻薯、麻團,在福建、海南、兩廣地區是過年才會吃的美食,但是在閩南、中國臺灣、臺南地區,通常到了端午才會吃它。相傳這些地區到了端午節就會進入雨季,古時候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天上有洞,如果不補雨就會一直下個不停,而淳樸的古人認為吃煎堆就能夠把天補好。因此端午節吃煎堆的習俗就在這些地區應運而生了。
在甘肅一帶,端午節這天都比較流行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由發面蒸制而成的,樣子像一把扇子,一共有五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十分好看。
據說,面扇子是由端午節制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成的,倒是體現了什么是“民以食為天”。
端午節是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因此產生了許多不盡相同的習俗和美食。
又因為現代化通訊和運輸的便利,全國各地不再拘泥于地區,都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制作各式各樣的端午美食來過節。
那么今天你又吃了些什么呢?
快來和我們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