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詞最早見于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仲夏端午,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p>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余下類推,所以稱五月為午月,古文“五”與“午”義通,端午又稱“端五”。又因兩五相重,故稱“重五”或“重午”。古人將午時當作陽辰,因此時陽氣始盛,故又稱“端陽”。
端午得名
端午節的起源

01
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边@是對于端午節包粽子祭吊屈原的最早記載。
《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載:“是日競渡?!逼湎伦⒅^:“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倍宋绻澑偠?,本是由南方地區祭祀水神的儀式發展而來的習俗。在荊楚地區,屈原就是當時祭祀的水神之一。
相傳楚國大詩人屈原忠而被謗,流放他鄉,但仍不忘憂國憂民,終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深感痛惜的人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以后逐漸衍化為端午節。
02
紀/念/伍/子/胥/說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初五,時迎伍君?!蔽樽玉惚M忠于吳國,后反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尸于錢塘江,于五月五日這天顯神威,化為濤神,怒潮卷向越國。故江浙一帶至今仍有“迎濤神”的風俗。

03
紀/念/曹/娥/說
《會稽典錄》記載,漢安帝二年五月初五,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十四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尸不得,投江而殉其父。故江浙一帶有五月五日紀念曹娥的習俗。
04
紀/念/介/子/推/說

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習俗
劃龍舟歷史悠久,自古流傳,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

掛艾草與菖蒲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布置種種可驅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鞍?,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p>

吃粽子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古稱“糉”,又稱“角黍”、“粽籺”、“筒粽”等。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粽籺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端午食粽的風俗,自古以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并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這個端午節
南北特食品提醒你
不論有多忙一定要記得回家陪家人吃飯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并不方長
珍惜能夠相伴的每一天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衡陽市南北特食品
中華糕餅文化遺產
南北特食品專賣店升級裝修正在準備中??
專賣店的嶄新面貌將于不久后
呈現在廣大消費者面前!
